2018年2月6日,由山东大学研究生院🥧、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,土建与水利学院承办的2018年第4期(总第669期)“稷下风”研究生学术讲坛在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水利楼三楼报告厅举行🤷🏻🧑🏻🎄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教授受邀作了题为《海绵城市建设及其地下空间开发》的报告。山东大学副校长🍻🧏🏻♀️、土建与水利学院院长李术才教授主持此次报告。土建与水利学院部分老师、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坛。

王院士首先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城市海绵建设顶层设计问题。他从国际城市水问题治理出发👺,引出城市水问题治理的中国智慧——海绵城市🌌。接着他就科学内涵、系统诊断、耦合平衡三个内容对海绵城市进行了简要介绍🦪。基于以上内容🖐♟,王院士认为要解决诊断出的城市水问题,实现海绵城市的三大平衡必须采取三大基本措施:防涝体系建设、控污体系建设😘、雨水利用体系建设🔋💒。他表明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就是在该顶层设计指引下,通过一系列工程和非工程措施,实现城市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与城市经济社会的良性互馈🤷♀️。此外,王院士还谈到了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地下空间开发问题🏌️。随着城市化的推进,地下空间开发是城市集约发展、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,其必要性不言而喻。他以海绵城市建设地下水库技术与建设综合管廊技术为例,简单介绍了地下空间开发的关键技术。最后王院士指出中国城市水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✔️,必须立足自身实际、运用系统思维,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💅🏼,使水与人类社会相适应✥。

在互动环节中,王院士就同学们提出的如何掌握数据资料、蓄水模块的工作原理及治污原理等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讲解👬🏼🤙,同时他还鼓励同学们要时刻培养学习兴趣👩🏻🍼,灵活掌握所学知识。现场气氛活跃,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👨🏿🔧。(文/苏飘逸 图/于得水)
主讲人简介:
王浩,中国工程院院士,水文学及水资源学家,教授级高工,博士生导师🤹♂️。1989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,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,主持完成国家项目以及其他部门和地方项目数十项,世行🤸🏽♀️、亚行以及其他国际合作项目多项,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基金项目学术带头人。在流域水循环的基础认知模式和模拟技术🔪、水资源评价与配置理论与方法🔇、水资源工程系统规划方法、水资源调度与管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突破。获联合国“全球人居环境奖”,被授予“全国先进工作者”🙇、“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”等荣誉称号。出版专著36部🤹🏻♂️,授权发明专利90余项,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。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🕓,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7项🚵🏼;省部级特等奖1项💏,一等奖21项🐹。